中國芯 | 國產芯片的破局之路
中美長期博弈持續,半導體國產化進程加速。中國大陸越來越多的企業入局造芯,不論是手機、車企甚至家電廠商都開始了“造芯之路”。在過去兩年多時間里,美國先后四次對華為出手,不僅往華為5G通訊設備潑臟水,并且還利用修改芯片禁令的方式,限制華為使用5G芯片,直接影響了華為手機業務。但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美國對華為的斷芯,不僅影響了華為的發展,也對中國本土半導體企業帶來了巨大影響,甚至引起了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大洗牌。如今中國半導體產業全面開啟自研,且“去美化”進程正在加快。芯片短缺和大幅漲價讓很多企業意識到,供應環節不能過度依賴國外,而是應該在國內尋找合適的芯片供應商,或者自主研發芯片,這對于自主芯片研發廠商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難得的機遇。
“缺芯”浪潮持續發酵下,“跨界造芯”愈發吃香。2021年無論是車企還是手機廠商,又或是互聯網大廠都接二連三得扎進“造芯”賽道,甚至于連地產、家電、百貨、水泥廠等企業也直接橫跨到科技業開始造芯之路。這意味著,太多芯片企業注冊,也極有可能導致資金分散和人才荒的局面分散資金和人才的投入,畢竟芯片本就是資金、技術、人才密集型企業。就芯片市場大環境而言,大量的芯片公司的出現就必然會導致人才分散。芯片行業開啟“內卷式”人才爭奪。在《2022人才市場洞察及薪酬指南》中指出,在芯片供應持續緊缺的背景下,薪酬表現為各職能全線上漲。其中,CPU/GPU領軍人物、異構計算的領軍人才,AI芯片研發總監年薪均超過200萬;集成電路領域的IC設計工程師、生物醫藥領域首席醫學官等崗位跳槽薪資漲幅最高可達50%。一名創新型人才同時被10個以上獵頭接觸或雇主邀請面試,手里有4-5個Offer稀松平常。企業求賢若渴,但高端人才又分外緊缺,招人難、留人難成為制約創新型企業發展的難題。國內的創業團隊逐漸消失,涌現出了眾多的造芯“小作坊”,此外又有相當一部分企業由于啟動資金有限并沒有自己的“根據地”,而是通過融資來維持自己的生存,這種種結果不利于半導體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
眾所周知,芯片產業非常燒錢。一條成熟的14nm芯片制造生產線,大概需要100億美元,導致眾多企業陷入“搶資金”大賽。由于投入到芯片制造端的成本相對高出非常多,不僅資本消耗高,耗時長,也幾乎難以回收投入成本,一個億的資金扔進去就像打水漂,一顆再大的蛋糕給很多人分,也很難有企業能脫穎而出。芯片產業大多環節需要十年以上的積累方顯成效,涌入的資金并不能在短期內全面提升行業的技術、產業競爭力,相反,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感受到資本“過熱”帶來的煎熬。伴隨著大量的國產創業者冒出頭,為了爭取有限的客戶,競爭者爭相報出更低的價格,幾番下來,芯片行業的利潤空間不斷被擠壓。由于我國芯片產業起步晚,在芯片設計、芯片制造方面,幾乎沒有任何優勢,單晶硅、輔助制造材料的本土化生產能力不足。再加上歐美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與供給封鎖,將生產的關鍵材料、設備列入禁止清單,嚴重危及我國芯片產業體系的穩定。芯片技術需要光刻機,而光刻機專利技術被阿斯麥公司所壟斷,該公司受歐美影響度較高。在對華科技封鎖背景下,很難與該公司進行實質上的技術交流,導致自主研發國產光刻機難度極大,短時間內難以實現技術突破。這些客觀因素使得國內的高性能芯片完全依賴進口,“卡脖子”問題明顯,在此基礎上提升我國半導體關鍵原輔材料供應鏈迫在眉睫。
01 國家對芯片產業的政策傾斜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政治支持工業和信息化部在2021年3月的新聞發布會上強調,21世紀新時代的信息化社會離不開芯片集成電路這塊拼圖,芯片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關系到現代信息產業和產業鏈發展。技術發展上不斷取得佳績,20年來的關鍵工藝、技術、材料進步顯著。企業綜合發展能力不斷加強,涌現出一批新的排頭兵企業。在加大企業減稅力度,在人才儲備、人才培養上,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球范圍內加強合作。把產業鏈融入到全球化發展浪潮中去,促使形業良性循環發展,不僅給國內自主信息化發展提供支撐,也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有力支持。通過稅收、補貼、分配的調整,扶持集成電路產業化能力不斷增強,帶動芯片企業產品技術提升、規模效應擴大、產品成本降低,從而為產業鏈終端設備消費者帶來了積極訊號與更好的體驗,吸引更多的消費者購買包含我國自主研發芯片的產品,進而行成內外部良性循環。宏觀政策為我國芯片企業產品市場的開拓提供了不僅有力,而且有利,還有勵的制度保障機制。為我國的芯片企業走向規范、秩序、品牌、可持續的戰略目標給予了最有力量的后勤支撐。02 加大培養芯片產業人才,加大對“產、學、研、用”整體支持人才是高新技術的基石,要完善國內集成電路人才培育機制,進一步強化集成電路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間的合作,開展培訓專項基地建設,緊密結合企業發展和市場需求動態調整教學內容和實踐方式,著重培養高級、復合型人才,推動生產、教育與科技前沿的密切融合。建立有效的科技創新激勵制度,表彰和獎勵為集成電路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高端人才,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營造自主研發不斷創新的氛圍。以國家重大集成電路需求為導向,啟動國家大科學工程研究探索計劃,積極推動國產芯片設計制造高端化進程,以點帶面,從全方位提升芯片各環節技術水平。03 建立獨立可控安全的國產芯片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我國芯片產業鏈較為脆弱,只要供應鏈的某一環節斷裂,就會被他人“卡脖子”,芯片產業整體都將陷入被動狀態,甚至給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危機。在新發展階段,為了擺脫芯片產業發展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我國要充分把握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形成的前沿技術成果和先進創新應用,穩步推進芯片產業鏈中的重點的核心設備、設計軟件和關鍵材料等的國產化和本土化。此外,要積極建設自主可控的芯片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以穩步提高國內各行各業所需芯片的自給率,提升本土上游廠商對下游的服務能力,增加客戶黏性,降低市場需求或供應發生變化對企業經營狀況的影響,進而提升本土集成電路上下游廠商間協作水平,使得本土供應商具備一定產業鏈配套服務能力,降低供應系統在面對干擾因素時出現供應鏈部分或整體發生崩潰的可能性。同時,減少對非友好國家、地區和實體企業的芯片技術和產品的依賴性,以實現國家芯片產業科技自立自強。